- 第22章 皇帝的不幸
-
小说名称:《公主追夫手札》
作者:河南人家
字数:4463
更新时间:2018-12-04 13:06:49
第22章皇帝的不幸
冷水郡的情况是,如果不是因为老贾家的打手多,狗多,哪怕他给的银子再多,老洪也不会把十六岁的闺女嫁给六十岁的他做九房。
如果不是因为司徒好打不平,却头脑简单的话,他不会为了给老洪出气,独自一人闯进贾府,被老贾的人随便一个网兜网住打断腿脚,关进刘勋的监狱一辈子。
如果老贾不是夫人的兄长,郡守老爷刘勋不会坐视不理,硬生生的冤枉司徒,哪怕老贾财大气粗,势力滔天追月,塞的贿银再多。
虽然司徒人缘极好,有一帮武功高强并且可以共患难,同生死的朋友要救他出牢笼囹圄,这其中不乏头脑聪颖者。
但待一帮人冲到衙门口时,才发觉自我认为庞大的队伍,在泱泱上古国里连九牛一毛也算不上。
上古国泱泱,上古国衙门里的监狱,自然也是泱泱,莫说一个帮派,便是百千万个帮派,衙门也照样保证你有地方住,至于有没有饭吃,那就不晓得了。
看完听完,陆晴川打城里一路跑到乡村的田头上,他想不明白,他想让熟悉的泥土芬芳打开他的茅塞。
诸侯争霸时代倒也罢了,而如今国都建立了,这天下怎么还会有,这么多‘如果’一般悲催,惨绝人寰的生活?
我拉张凳子坐下,想语重心长的规劝一句,皇帝,请你不要想不开,也不要难过,因为这就是生活。
因为生活就是每天清晨能够睁开眼,直到闭上眼,再不能睁开的那一刻,而古往今来,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责任也包括你在内,就是保证治下的子民能活着,至于怎么活,依靠什么方式,那是天定,不属于最高统治者管理的范畴。
也许你会替他们不服,凭什么?天下万民本是一母同胞,都是上帝的子女,为何有人出娘胎便苦难,有人一落地就锦衣玉食?
其实也不凭什么,因为上帝的子女太多了,他老人家根本没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。
况且,他创造人类的初衷就是为了促使文明进步,如若人人都去生产,锦衣玉食便会过剩,文明便会停滞,如若人人都去享受,又哪来的的锦衣玉食?不说锦衣玉食,就连简单的一日三餐,恐怕也难以续济。
届时人类将要灭亡,人类灭亡就丧失了上帝的初衷,所以上帝为了杜绝这种现象,只得忍痛偏爱,创造人类的同时也早已根据个人的综合能力,指定了谁负责生产锦衣玉食,谁负责拿钱去享用锦衣玉食。
而,生产和享受都是一种续命的方式,只是分工不同,如果作为苦难者的一部分人要怪,他们也只能怪自己的命格和身体适合低层生产。
举个例子,只要能写一手好字,一篇好文章便能考取功名,高坐庙堂,不受风吹雨打,喜迎阿谀谄媚,他们为何不去?因为他们豆大字不识一箩筐。
只要能有一张漂亮脸蛋儿,一副动人的嗓子,就能驰骋欢场,日进斗金,出贵入富,他们为何不去,因为他们膀大腰圆,嘴歪眼斜,满脸麻子。
条件,天赋决定一切,就拿皇帝你做例子,虽然也出身苦难,低微,龌龊,但骨子里却暗藏着一股寻常人所不具备的,不折,不挠,不认命的精神,敢想敢为,大刀阔斧的气魄及天生的凝聚力,号召力,领导力。
所以,你不要替他们恨也不要怨,不要争也不要抢,如果他们只是一棵平凡的大树,开不了花,结不了果,就请不要非分之想,做好开枝散叶,为人们遮风避阳。
在冷水郡,陆晴川不做一刻停留,拣了快马良驹一匹,顺着驿站密集的官道,一溜烟直插京师上古。
待入得宫城,记得那时皇城已进入宵禁时间,天开始飘起,萦萦绕绕薄雾似的孟春时节雪花,不大一会,便染白了他的眉梢,额头。
他忙不上擦拭一下,就在御书房紧急诏来宰辅徐忧民,监国范阳武,左右御丞李衍年,宫文正,骁锋神将陆锷,平王古晴空及各部要员。
请来这些人,陆晴川并非要同他们商量什么,而是直接诏书要求他们即日即时大力整顿,肃清以城镇为首的各级地方官府的武装力量。
对于民间的绿林草寇,名门世家,窝居帮派,一有妄动,地方官府无需奏报,可立时聚兵围剿。
而地方官府若敢借镇压反动之名,假公济私,欺压良善,鱼肉百姓,横行乡里,朝廷定严惩不贷,一撸到底,诛其九族。
依法治国固然是强国安民之道,但动不动就诛九族的刑罚太过于刚硬,恐怕会令各级官员噤若寒蝉,导致政绩上无所作为,徐忧民有一些担心,况且,民间百姓也并非个个良顺,其中流氓,无赖,盗贼,恶霸一抓一大把。
陆晴川拂袖大怒,就因为民间百姓与朝廷官员都存在着良莠不齐,忠奸各半,朝廷才要强制强压,力还社会一个井然有序。
朕绝不允许打打杀杀中得来的江山,又在打打杀杀中丧失。
不能否认,爱民的皇帝才是好皇帝,陆晴川的做法也无可厚非,但徐忧民还是认为爱民不单单只是,不让子民身体不受到伤害,更重要的是得保证他们衣食住行不愁。
一边依法强化治安令民畏之,一边促进生产令民安之,这才方能对厮杀血腥进行釜底抽薪。
陆晴川眨眨眼,笑了,国库富裕吗?
徐忧民连连摇头,摆手,不可不可,上古国刚刚建立三载,百业待兴,许多方面都尚未起步,底子薄的很。
陆晴川大手一挥,朕不管,只有一文钱也要拿出来,如果一文钱也没有,今日起,自朕以下,包括朕,所有人减俸减禄,节衣缩食,朕饿怕了,朕不想让朕的子民再受这等苦楚。
天启四年又在孟春时节,微服私访回宫的皇帝笑了,大概是为民请命的大桩事办成了。
但可惜的是,他并没有把这灿烂的笑容保持多久,三天后,他病了,负责医治诊断的是太医院首院曹尚德,负责随笔的是长史院长史令东方白。
具体是什么病,曹尚德还没来得及下好方子,没两天便死在了自己的府内,验尸结果显示死因,可能跟当晚的暴食暴饮有关。
没有人敢质疑这个模糊的判定,因为很多时候权利就代表着权威,所以,东方白在不改一字的情况下,将此事提笔记录在案,存档入库。
一个月内,皇帝没有露出一丝欢笑,也没有跟后宫任何娘娘妃子同息而眠过,至于为什么,我想他可能是在缅怀曹尚德的死吧!
然而,屋漏偏逢连夜雨,船迟又遇打头风,就在他心情刚刚有起色的时候,月末的第二天,次月的第一天晌午时分,东宫储殿里忽然传来噩耗,八岁皇子陆浩然因生天花骤然猝死。
陆浩然,因生天花骤然猝死,这是东方白史册上的记载,而,提供数据者,正是陆锷将军府的随笔书吏官冯智儒,至于,是否为真相,还暂时无人去考究,就留给历史去分辨,沉淀吧!
陆浩然乃是陆晴川的独子。
是陆晴川,天启元年仙逝的东宫皇后冷氏所生,闻讯刚出养心殿没几步,陆晴川便一头栽倒在台阶上,任身边的内侍如何拉,也拉不起。
不多会,骁锋神将军陆锷与东宫莲蓉皇后,并肩急急而来,并肩……
莲蓉皇后此时已是泪人,皇子浩然一直由她照顾,且不知,她这眼泪是为惊吓还是为伤痛欲绝而流。
皇帝趴伏在冰冷的石阶上一动不动,莲蓉皇后怎能心忍,于是……
但皇帝拒绝了她,也拒绝了陆锷,他双眼发着绿光,久久地将两人扫射了几个轮番,可他始终没有看到莲蓉皇后腮边,晶莹的泪水。
半晌后,皇帝冲身后的内侍道,“来人,扶朕到东宫储殿”。
皇后与陆锷又赶忙近身,想给内侍们搭把手,但依然再次遭到了,皇帝比石阶还要冷上十分的话语,“不劳二位大驾”。
不让我搀扶,我跟在后面无声无息的总行吧?可还没跟上几步,皇帝又忽然猛回头,那神情,或许十年后,陆锷与皇后都会记忆犹新,“朕不允许,你俩踏进东宫储殿半步”。
东宫储殿的翔云榻上,皇子浩然已身覆白帐,皇帝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,颤抖的手,试了几次,才勉强揭开白帐,伸手触摸,触及处一片冰凉,如霜似雪,“出去,都出去,关上殿门”。
门吱吱关闭,在室内旋起一阵幽风,突又被闪电般打开,“谁?是来找死的吗?”,皇帝机械地转过头,低沉道。
原来……是徐宰辅,皇帝短暂的臆症后,“大哥……”,自得知皇子的死讯,这泪是皇帝的第一滴泪,“为什么……?为什么?朕时时以江山社稷为己任,视天下万民为己出,可为什么老天还要这般惩罚朕?难道这便是做圣明之君的下场?”。
“皇上,请节哀”,徐忧民最善于游说,但此刻却觉得字字千钧,难以吐口。
“节哀?噢!是要节哀”,皇帝用袍袖,像孩子似的抹去鼻子眼泪,“不打紧,不打紧,哼……哼……哼……朕是真龙天子,岂能随意被击倒,打垮?朕要……”。
他没有再说下去,他用眼神进行了替代,感受到这个眼神,徐忧民一惊,骤然想起了在很多年前皇帝为了一个女人,就是用这个眼神跟陆锷对峙的。
结果,陆锷活的甚是凄惨,而时隔数年,他又因为皇子拿出这个眼神,徐忧民有点不敢想象了,接替陆锷凄惨生活的形容词将又会是什么。
眨巴几下眼睛,徐忧民眼下有话说了,他很想规劝皇帝一句,不要总是一边行大善又一边肆无忌惮的为小恶,殊不知一加一,日积月累小恶加翻,便是大恶。
因果循环,现世报谁也躲不了,哪怕你是所谓的天子。
但是,这句话被他咽下去了,不是他没胆量说出口,而是因为陆锷进来了,陆锷满脸通红,满脸大汗……
三个月后的某一天,天与地都恬静的像个听话的孩子,皇帝却接到了平王古晴空的请辞奏章,奏章说,他自愿脱离职权王爷,挂名不挂职,不上朝,不参政,不吃俸禄,陆晴川把玩着奏章良久,最后恩准。
而一年后,徐忧民接到了皇帝的密函,密函的内容斥令他以宰辅监国的身份解除陆锷的骁锋神将军封衔,并削去其兵权,授予王爷官阶,远离京师上古,赴淮阴州上任。
理由是,根据历惯,皇帝的子孙,兄弟,除却储君外,其余人,一旦有了自足能力,须立即远离京都,去到自己的封地,任地方王。
急行的轿子,忽然停了下来,正要沉思过往到紧要关头的冯智儒被闪了个趔趄,“怎么搞的?”他扶扶官帽,冲轿夫们吼道。
“大人,到了宫门口了”,一个轿夫边回应边替他撩开一侧的轿帘。
冯智儒揩拭额头的汗渍,也得亏急行的轿子忽然停下,打断了他的思绪,不然,他可能又要被思绪牵引,重温那些最不堪回首,最令人汗雨如下的噩梦往事。
往事里的某一天,陆锷双眼赤红,毛发须张,要生撕了他,往事里的某一天,皇帝目眦欲裂,犹如野兽,要生吃了他。
从那一天起,冯智儒接替了东方白,掌管了长史院,同时,整个人也如被梦靥住了一般,神思恍惚,煎熬一个月后,决定追随东方白挂官而去。
不料,皇帝却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,又风雨交加的夜里,给自己送来三尺白绫,并且附上一句话……
要么,老老实实,本本分分待在宫里胜任长史令,要么,出得城去,寻一棵歪脖子柳树,绕上三尺白绫……
面对直白的,赤裸裸的死亡,冯智儒妥协了……好死毕竟不如赖活着。
“哦!到了,好,那你们回去吧!”,冯智儒艰难地抬腿下得轿子。
“不用等您吗?大人”。
“不用等了,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!”,他不知道,轿夫们就更不清楚了,皇帝生病,哪怕是小小的伤风,也是很重大,虽然很重大,但也只能是相关人员知晓,对于其他人仍是绝密。
巍峨的城楼就在眼前,过去这道门,便进入了皇宫,冯智儒觉得自己的呼吸,忽然变成了一口痰堵住了嗓子眼。
按照宫里,那些阴晦到不能写出来,不能公布于众的规矩,自己十年前本已是必死之身。
能活到今天,冯智儒不晓得,到底是皇帝想把自己留作后用,还是自己想把自己留作后用,留在最紧要的某一天,某一刻,某一个节骨眼上。
罢了罢了,冯智儒深匀一口气,也许那最紧要的某一天,某一刻,某一个节骨眼就是今晚——皇帝大病时。
作为一名长史官,我们的责任就是书写当代,还原历史,可我们无论书写,还原多少历史,历史中,都不会有长史官的身影,哪怕是一撇一捺,所以在这个位子上,我们不要想着去贪功,应该设法求无过,求命在。
迈出沉重的第一步时,冯智儒的耳边赫然响起了东方白这样一句,极富哲理的话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