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第9章 学习开荒两不误
-
小说名称:《大宝藏》
作者:我在等晨惜
字数:3123
更新时间:2019-07-30 16:22:51
在原来十五头黄牛和公奶牛的基础上,楚展笙决定再增加三头已经产奶的母奶牛,用来交换村里那台九十五马力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。这个意见,立刻受到村里有正在吃奶孩子的,以及有待产孕妇的家庭热烈欢迎。
当时的才郎村比较贫困,一年当中大米、白面都是金贵的稀罕物,普通人家平时吃不起。新生儿童的营养,成了每个家庭最为忧虑的问题。倘若能分到母奶牛,或者用分到的牲口与亲友交换奶牛也行,有了营养丰富的鲜牛奶,孩子们的营养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。
有好信儿的村民粗略估算过,才郎村现有人口三百多人,拥有熟耕地面积四百多公顷,人均可分得熟地一垧半还有余,也就是二十四亩地。
楚昌、邓金凤和楚展笙三口人可分得熟地七十二亩,换算成当地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--大亩和垧,就是四垧八亩地。从表面情况看,楚展笙和爷爷的开荒地不足四垧地,实际楚家人是吃亏的,所以老谋深算的楚昌才会提出用荒地来找补。
楚家人已经提出合理的意见,用最大诚意来解决问题。在心里一直倾向于他们的村支书邓金涛,村主任卢隆趁热打铁,提出由全体村民们举手表决,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,尽快处理此事。
表决结果是,根据楚昌的意见修改过的土地物资分配方案,毫无异议的获得通过。
就在村主任卢隆准备宣布散会的时候,楚展笙快速走到他面前,把一份文件递给他看。卢隆不知道文件是什么内容,更不清楚孩子给他看是何用意。他不说话,翻开这几页文件,仔细认真的看着,脸上不断露出惊讶的神色。
卢隆看完之后,小心翼翼的把文件还给楚展笙,生怕有某一页文件在他手中飞走或者破损,他承担不起责任。
他问道:“你这孩子,给我看这个干啥用?”
楚展笙没有伸手接文件,而是斩钉截铁的说道:“我想用它换村里的那台收割机。”
楚展笙的此话一出,会议室内满座皆惊。卢隆看了看脸上充满朝气的楚展笙,又看看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女儿卢江歌。
卢隆万般无奈的摇摇头,感叹道“你这孩子,真是疯了。”
说完,卢隆把手里的文件递给身边的村支书邓金涛看,邓书记没有卢隆看的那么仔细,只是粗略的翻看一遍,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。看完之后,他皱紧眉头,沉默不语。
今天的会议唯一没有解决的问题,就是怎么处理村里那台价格不菲的大型联合收割机。有人建议将它折价卖掉,把换来的钱分给老乡们,或者留做村里日后的管理经费。
折价处理确实可惜,倘若被别村的人买走,偌大个才郎村连个收割机都没有,那未免太寒酸了。
不卖留在村里,这台收割机的命运更加悲惨,村民没人愿意承包这台收割机。没人使用和保养,长期在外面风吹雨淋的,这台收割机将来就是一堆任人拆解的废铁。
寻思半天,邓金涛抬头问楚昌:“姐夫,你知道这件事儿吗?”
楚昌毫不犹豫的回答他:“我知道,我和你姐都支持笙儿这么做。”
得到姐夫的明确表态,邓金涛心里有底,他用力晃动着手里的文件,大声对面前的乡亲们说道:
“这是一份水面承包合同,是咱村楚爱国同志与县水产局签定的合同,咱们村附近的大雁滩由楚爱国承包,期限三十年,水面长度二千二百米。合同上面写的很清楚,大雁滩为富饶、优质的网滩。”
随后,邓金涛又挥舞着合同,重点重复一遍:
“大家注意了,合同里说的是网滩,不是钩滩!”
听村支书说完,喜欢打鱼的那些乡亲们才恍然大悟。
大雁滩水面开阔,水冷流急,深度大,细沙多,不适合使用鱼钩捕鱼,可是经验丰富的楚昌偏偏喜欢在那里下鳇鱼钩。楚昌是远近闻名的捕鱼能手,按理说不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。
现在大家才明白,楚昌和孙子楚展笙年年去那里下鳇鱼钩,真实的目的不是为了捕鱼,而是阻止别人去那里用渔网捕鱼,掩盖那里是优质网滩的真相,为楚爱国与县水产局签署承包合同赢得时间。
在下店乡政府工作的楚爱国也只是顶个名头而已,这个渔场的真正拥有者是楚展笙,他能顺利签下这份合同,帅青山的帮忙起到很大作用。
有人质疑一直名不见经传的大雁滩,会不会真的像合同里面说的那么好?楚昌就根据自己的多年捕鱼经验,还有对当地气候、水文等条件,包括大雁滩滩涂特性,悦龙江鱼类的洄游路径,进行了耐心、详细的剖析。
俗话说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。经过楚昌认真的讲解,懂得捕鱼的乡亲们马上明白其中道理。
为了彻底消除老乡们的疑虑,楚展笙和爷爷第二天带着村领导和一些乡亲来到大雁滩,在几个精壮青年的帮助下,很快在一米半厚的冰层上凿开几个冰眼,把一种特制的网具撒进去。
当他们收网之时,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。只见网兜内挤满了活蹦乱跳的鲜鱼,有鲤鱼,有狗鱼,有花鲇鱼,有细鳞鱼,甚至还有罕见的哲罗鱼和奥花鱼。
楚昌介绍说:“如果有合适的网具,捕到鳇鱼、齐里付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儿,尤其夏季胖头鱼事儿,一网下去,最少能捕到几千斤。”
用一台无人问津的收割机换到这么好的渔场,村领导们喜不自胜,有了这个新渔场,村里彻底解决因为原有渔场不够分配的难题。村里各项改革措施落实的很顺利,很到位,一举成为全县闻名的改革先进村。
得到梦寐以求的大型拖拉机和收割机,楚展笙如虎添翼,农村的改革政策不断深化,又让他如鱼得水。
楚展笙利用所有课余时间,披星戴月,顶风冒雨,开始使用拖拉机大规模开垦荒地,他所耕种的土地,每年以二、三十公顷的惊人速度不断扩张,俨然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地主。
十三岁这一年,他又以全乡第一名的惊人好成绩考入下店乡中学。三丫头卢江歌同样不负众望,以优异的成绩跟他一起考进下店乡中学,同时分在受到校方高度重视的一年一班。
身为下店乡副乡长的楚爱国,受大哥卢隆所托,专程赶到乡中学,请校领导和老师对这两个孩子多加关照。他亲自为三丫头安排宿舍,帮她挑选最舒服的床铺。
任性而倔强的三丫头坚持不住宿舍,每天宁可往返奔波几十里路程,执意陪伴在楚展笙的身边。
才郎村到下店乡中学读书的孩子们,只有他们两个在重点班。校领导和老师对他们要求尤其严格。早上比其他班级上课早,晚上比其他班级放学晚,他们两个跟才郎村的其他孩子根本走不到一块。
每天早出晚归的大路上,只有他们两个形影相随,不离不弃的身影。
闷热的夏季,他们共同面对成群结队的蚊子;寒冷的冬天,他们并肩迎战漫天飞舞的风雪。出门是冉冉升起的朝阳,笑脸相迎。归途是满天星斗,殷殷相送。路上的每一粒黄沙,都承载过他们的体重;树上的每片叶子,都听过他们嘹亮的歌声。
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”
这首脍炙人口的《七律.长征》,和那首楚展笙最熟悉的《十六字令》一样,每每冲击着他年少轻狂的心灵。让他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意境,感受到激情澎湃的震撼,以及非比寻常的启迪。
当年那颗火热的鹿心血,已经让这两个孩子血脉相连,生死与共。楚展笙把卢江歌看作最亲密的伙伴,卢江歌将楚展笙当作最坚实的依靠,只要他们两人在一起,任何困难都不足虑,任何危险都不可怕。
初中的课程比较紧张,每天的作业很多,楚展笙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把全部作业在学校里完成,三丫头恢复了刚上小学时候的权威,督促楚展笙按时完成作业,让他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,是她当前最重要的使命。
当然三丫头也不像小时候那么执拗,她理解楚展笙的处境,他要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去开荒,还要去管理那些已经开垦出来耕地。
每当农忙时节,楚展笙和翁宝彤都忙的焦头烂额时候,卢江歌也会帮他们一把。她鼓励楚展笙要舍得花钱,学会雇人干活,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楚展笙和翁宝彤的劳动量,为他们的学习赢得更多的时间。
楚展笙最喜欢做的事情,仍然是开垦荒地。他已经很少再用铁锹挖土,更多的课外时间是亲自驾驶着那台九十五马力的拖拉机,在辽阔的荒原上纵横驰骋。有时是他一个人,有时翁宝彤陪伴在身边,尽情享受着这份潇洒自如,独步天下的幸福。